推荐|品读“七论”,一起感受思想的力量(下)
导读:近年来,许海同志以“前线特约评论员”为署名,陆续在《前线》杂志前线论坛专栏撰写发表了七篇哲理短论文章,现合辑推出,以飨读者。下篇包括《论荣誉》《论资源》《论利益》。
论荣誉
荣誉,是社会组织给予个人或集体的肯定性评价,具有多种不同表现形式。现代荣誉往往体现为一纸证书、一枚勋章,或是一条绶带、一个称号;古代则可能是一座牌坊、一方碑刻,一个祠堂甚或一处寺庙等。有人视荣誉为身外物,有人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。无论如何,理解荣誉,有助于理解社会和人本身。荣誉是一副社会面孔。名声通常在口头流传,荣誉却是社会组织给出的正式评价。它映照出的,是人在社会之镜中浮现出的脸孔。这面社会镜子,按照既定社会要求,取舍言行,臧否人物,颁发证物。历史上不乏忠臣孝子、贞女节妇,或以死事主,或以身殉葬。身后备极哀荣,彰为节烈,其荣誉往往以生命为代价。当然,重社会表现、轻日常考量,也会引来追名逐誉,甚或招致沽名钓誉。“举秀才,不知书。察孝廉,父别居。寒素清白浊如泥,高第良将怯如鸡”,古谣曾讽刺这种现象。因此,古人重视德位相配、名实相符,要求名不得过实、实不得延名。荣誉的分量与其实际的含金量相关,或轻于鸿毛,或重于泰山。荣誉是一份价值承诺。荣誉总是在某种价值标准下的荣誉。它并非普惠福利,而带有选择性,甚至竞争性。得到荣誉的虽然是少数人,却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。鼓励获得正向评价的社会角色和行为,有利于巩固既定价值观,维护社会秩序。古代赞美“文死谏,武死战”,褒扬“饿死事小,失节事大”,社会效果是固化三纲五常,促进封建社会制度万代永续。不同社会形态的价值标准不同,以荣誉制度维系社会价值体系的要求则相同。“人过留名,雁过留声”,许多人用青春热血乃至全部人生,来捍卫荣誉。荣誉的深层是价值理念,可视若无物,可融入生命。荣誉是一张未来期票。作为某种社会通行证,荣誉虽然可以点燃内心希望,却并不就是实际的物质财富。因其当下虚无性,在心理测验中,和财产、生命等相比,荣誉是很多人在关键时刻选择的放弃之物。有人则把荣誉之殿看作通向富贵的捷径,期待它转化为实际的物质力量。然而,社会变迁,标准代变,历史变动性可能令人猝不及防、期待落空。据溥仪回忆,当其在位,给人赐字赠物,被视为莫大荣誉,价值不菲,而及其退位,这些物件却无人问津。在希特勒“第三帝国”后期,形势同强弩之末,其空降的勋章和元帅服,也不能阻止守城兵将投降的步伐。荣誉会因不同的情势而产生变化,时望昭告天下,时觉羞于示人。荣誉是一种精神力量。在现实中,荣誉更多体现为一种精神性肯定。“特发此状,以资鼓励”,授予荣誉的原则,常以精神鼓励为主、物质奖励为辅。在一些人看来,获得荣誉比获得财富更加珍贵,甚至可以转化为内心崇高的价值追求。为了荣誉,文天祥留下“人生自古谁无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名句,慷慨就义;为了荣誉,无数先烈抛头颅、洒热血,努力建立新中国;为了荣誉,许多科学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,回国作出重大贡献。同时,无愧荣誉有时比拥有荣誉更有意义,荣誉具有制约功能。珍惜荣誉,意味着从严要求自己,承担更多责任。荣誉是可以促人上进的精神动力,既是无声鞭策,又是内在约束。论资源
资源,意谓生产生活资料的来源,是特定区域物力、人力、财力等的总称。狭义的资源主要指物质资源,广义的资源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。虽然常被看作经济学事物,它却富含多重社会学意义。
资源是自然的馈赠、劳动的果实。阳光、空气、水是生存所需,煤、油、金属矿是发展所系,野生植物、动物是活力所现,皆为自然所赐。原始人采食野果就可生存,游牧族猎获走兽便能延续,近世人采挖矿藏促进发展,人类不断从自然索取资源。天雷地火、洪水泛滥、猛兽奔袭……自然曾经是令人惊骇的恐怖存在,能够成为资源的项目有限。劳动使猿变成人,智力成长、文化传承、产业革命,极大增强人的主体力量,成为资源的自然产物越来越多,劳动加工创造的产品琳琅满目。然而,过度开采造成资源枯竭,利益竞逐导致物种濒危。超越工具理性思维,才能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。自然资源充满稀缺性,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。
资源是社会的支柱、博弈的焦点。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,社会网络有赖资源支撑。经济资源创造物质条件,文化资源维系精神纽带,组织资源塑造结构方式。名商巨贾手持较多经济资源,鸿儒大德拥有丰富文化资源,社会层级越高者掌握越多组织资源。利益的相通,使这些资源可以互相转移。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”,封建帝王先天占有一切资源;“金钱一旦作响,坏话随之戛然而止”,经济资源可以渗透到其他非经济场域;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,古代读书人勤奋苦读,寄望以文化资源逆天改命。对个人而言,人际资源的涵养,期待的是转化为未来所需的现实资源。在国际博弈中,各种战略战术,甚或不惜发动战争的目标,是企望占有或掠夺更多资源。社会资源体现价值性,是社会运行发展的重要支撑。
资源是文明的成果、自信的底气。人离不开物质世界,也积极构建精神世界。物质世界如同一部打开的心理学,精神世界类似一个现实的投影仪。器物、观念、制度构成文化基本内容,观念成果记载文明历程,积累精神资源。感情、风俗、习惯等积淀社会心理;哲学、文艺、科学等构成社会意识形式;意识形态提供主流价值标准,维护统治阶级利益。观念的世界从现实世界涌出,又不断流回现实世界。精神资源融入血脉基因,影响生活方式,提供思想智慧,是国家民族自信自强的底气所在。价值认同,情感凝聚,文化繁荣,主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发挥独特作用。精神资源蕴含转化性,是促进文明进步的强大力量。
资源是执政的要素、能力的彰显。政党政治离不开资源支持。执政资源不仅是执政的“准入资格”,也是开展工作的有效手段,更是执政业绩的衡量标准。执政资源有多种不同分类,人才资源、信息资源、民意资源、意识形态资源,构成其中的重要内容。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,因为执政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,执政资源流失可能带来执政风险。作为“本质力量的对象化”,执政能力彰显于执政资源的规模、质量和运用。建设现代国家,需要不断探索执政规律,提升执政能力,构建现代执政资源体系,为发展营造更好环境,巩固执政地位,维护执政安全。执政资源具有基础性,是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保障。
作者:许海,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研究室主任、高级编辑
文章来源:《前线》杂志2023年刊物;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“前线理论圈”
责任编辑:林苗苗 丹青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更多精彩视频
请关注我们
推荐阅读
点个“在看”
鼓励一下小编呗~